2009/05/04

宣傳書上沒教的事-餵母乳之二三事(上篇)

餵母乳,方知為母難!


餵母乳,似乎成了現在的潮流。尤其是經過三鹿毒奶事件後,配方奶迅速從「我家再怎麼窮,也都會餵小孩S26」的地位,變成「衛生署!某某牌的奶粉有沒有毒?」的過街老鼠。

而我在懷小米的時候,自然而然就憑著一股「憨」勁來決定「以後要餵母奶」!原因倒也不是毒奶粉,只是因為覺得「母奶似乎是小米最好的食物」,而看著小如的小蕃茄和珺珺的小蘋果吃母奶吃得美麗又聰明,當然興起有為者亦若是的認同感。

「餵母乳是天性,小孩又有吸吮反射,把乳房塞過去,連沖奶粉都不用,他就會自然吃得飽飽的。然後我只要溫柔地看著小米,輕輕摸著他的頭髮,然後小米開心、滿足、安靜地吃著這天然的食物,旁邊響起我的家庭真可愛的音樂...好一幅美麗和諧的景象啊!!」

這樣的幻想,直到生產前拜訪了羅傑大哥與薇薇安大姊,聽到薇薇安餵小凱西的母乳血淚史,我和咪咪才真正第一次警覺到「ㄟ...餵母乳好像不是那麼簡單的事耶!」。

在經過薇薇安的經驗傳授後,我們開始正視餵母乳的困難,因此決定把唯一一筆上「媽媽教室」的課程預算,從「拉梅茲呼吸法」轉成「母乳工作坊」(註一)。原因除了領悟到餵母乳的可能困難度外,仔細想想「餵母奶會需要至少餵數個月」vs「生小孩頂多生一天」,好像把心力投資在母奶上比投資在拉梅茲呼吸法上有意義咧!(更何況當初我早已打定主意要無痛分娩)。

上工作坊時,講師說了一個很好的觀念:「其實很少餵母乳的人覺得超級無敵快樂,大部分的人之所以這麼選擇,都是因為這是一件「對」的事。所以,如果你覺得餵母乳很辛苦,不要怪罪自己,認為自己缺少母愛」。同時,他也說了另一個想法:「不管生產之後的泌乳、哺乳過程如何,就跟自己說,盡一切方法嘗試兩到三個禮拜,過了這兩三個禮拜,你再決定你想要餵多久的母乳。因為前兩三個禮拜,大概就會把自己可能會遇到的哺乳問題經歷過,對於自己適不適合餵母乳,有能力餵多久,也比較能做一個合理的決定」。

我很喜歡這樣的觀念,畢竟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,不必一定要給自己超大的壓力,覺得只有「全母乳親餵到六個月,一歲多以後才斷奶」才是好媽媽。相反的,遇到問題儘量解決,能做到多少是多少,才能成為健康快樂的媽媽啊!

等到謝小米出生後,我真正體會到為什麼他會說「撐過前兩三個禮拜」!因為,前兩三個禮拜,真的是非常辛苦啊!!!!!這些辛苦,怎麼母乳宣傳書都不寫呢!?是不是怕寫了之後,大家都不餵了啊??但我反倒覺得應該要記錄一下,因為即使是上過工作坊、聽過薇薇安的經驗傳授,當我遇到以下說提到的辛苦時,我還是忍不住會以為是自己太遜的關係。如果母乳宣傳書上,能多提到這些辛苦處是很正常的,多安慰媽媽,我相信很多媽媽會覺得好過很多!

首先的三樣辛苦,是第一個月(甚至前兩個禮拜)內通常就可以獲得抒解的。

1.嬰兒與乳頭的奮戰。

首先,是嬰兒吸力的問題。雖然嬰兒的吸吮是本能,但是,並不表示他就懂得怎麼正確地將奶吸出來!尤其是剛出生的情況下,她通常有點搞不太清楚狀況,力道也不太會拿捏,再加上乳腺在剛開始時還沒有很通,所以通常得陷入母女都在辛苦奮戰的局面。像小米剛開始的前兩天,即使用力地吃,吃得連提供食物的管道(咦?)弄破了,但似乎還是吸不飽的樣子。害得我得在每次餵他之後,趕緊塗上一層羊脂膏(lanolin)(註二)保護,以避免下次出來的液體不是奶而是血(嗚嗚)。

不過,這個奮戰是短暫的,通常過了前兩個禮拜,就會得到很大的改善。只要記得把lanolin準備好就行了。不用太擔心。

另外,每個媽媽的乳頭狀態不同,嬰兒剛開始很容易嫌東嫌西,尤其是容易嫌口感不好!(好吧,從以前躺著就有人送飯吃,到現在得自己花力氣用力吸,有點要求也不算過份?)從課程與一些不同媽媽的經驗分享發現,對嬰兒而言,似乎是「大才是好,塞得嘴裡滿滿的,吸起來才有勁!」(誤)。

所以如果你的乳頭跟你的小baby剛開始不太合得來,有時候會得多花一些時間奮戰,有時候,可以試試換姿勢(例如從搖籃式換成橄欖球式(foot ball position)-->等你真的要哺乳時,你自然會從護士那裡知道不同的姿勢)。或者可出動擠奶器!有時候讓乳腺通一點,小寶寶吸起來比較省力時,也會稍微改善一點。


2.子宮收縮。
其實子宮收縮是被列為「餵母奶的好處」之一,因為在生產後,子宮內還是有許多未剝落乾淨的內膜(俗稱「惡露」),如果能夠排得乾淨,對於子宮日後的復原有非常大的幫助(所以才會有「生化湯」這帖藥)。餵母奶會刺激催產素的分泌,所以正是促進子宮收縮的好方法。

因此,在第一個禮拜時,我每次餵都要經歷一次類似經痛的感覺。有經痛的人應該知道我的意思,至於沒經痛經驗的人,恩..大概有點像是肚子絞痛吧。所以,我在第一個禮拜,常常餵奶餵得唉唉叫,就是因為子宮絞痛的關係。

但話說回來,這子宮收縮其實還是好事,就咬著牙撐過前兩個禮拜左右吧!

3.乳頭混淆(nipple confusion)。
所謂的乳頭混淆,就是寶寶出生後太早給她吸奶瓶的奶嘴,便容易使得寶寶棄「真實版」於不顧,而偏好「食物自動流出來」的奶瓶奶嘴。一般會建議,至少等到寶寶兩週之後再給她練習吸奶瓶。另外,愛上真實版(暖呼呼軟軟真奶嘴)的寶寶,為了媽媽偶而可以休息(不用餐餐親餵),讓寶寶不會「只想直接吸」。也會建議大概最晚一個多月時,一天至少讓寶寶瓶餵一次,讓媽媽偶而可以請家人代勞,有長一點的休息時間。

為了擔心謝小米會有這個問題,所以母乳顧問就教我們在母奶還不足、得補充配方奶的情況下(通常是小孩出生一星期內),可以使用「杯餵」(cup feeding)的方式(註二)。這點很重要喔!雖然不是所有的小朋友都會有乳頭混淆的問題,但是一旦小寶寶在兩個月前不喜歡親餵,媽媽的奶量會容易比較不足。畢竟,小寶寶的吸力與技巧遠勝於市面上的擠奶器啊:P

所以會奉勸所有想全母乳的媽媽們,在小孩一出生的時候,除了要請醫院的母乳專家教你怎麼餵奶外,也要請醫院教你如果避免乳頭混淆的狀況喔!畢竟不是每個媽媽一生完小孩,奶水就會源源不決地湧出來的,像我是到了第三、四天才勉強覺得好像有幾「滴」奶出現。在這之前,謝小米主要都得靠配方奶餵飽,所以得小心避免乳頭混淆的狀況發生。

我們之前拍了一個小短片,紀錄謝小米用杯餵的樣子,現在看來,真的覺得「挖塞!當時她真的好小好小喔!」



啊...寫太累了,分兩篇寫好了....

(待續中)


註一:我們上的是醫院開的工作坊,頗貴!兩小時的課程要七十幾元美金!所以我們決定只選一種課程就好了。

註二:羊脂膏是可以讓嬰兒吃到的,所以媽媽不用擔心。一餵完奶,就趕緊塗上去,過一陣子皮膚就會吸收了。

註三:除了杯餵之外,還有滴管餵食(tube feeding)。我有朋友是使用後者。不過謝小米似乎比較喜歡前者,所以我們就用杯餵的方法囉。

1 則留言:

hsu 提到...

Happy Mother's Day!